八月底為出席博士班同學的婚禮去了美國三藩市灣區一趟,順道和當地的一些好友敘舊。其中一人為人工智能研究先驅,現時在一家國際知名科技公司任管理層,領導一個四十多人的人工智能研究團隊。先來點求學忠告:我因著讀博士的機緣巧合才有幸認識到這位朋友,認識他的時候也大家不過是board game友,從沒想過從他身上學到那麼多。所以我常常跟打算出國留學或交流的同學說,出外比讀書更重要的是體驗,千萬別把自己困在熟悉的圈子裡!

參觀完他公司簇新像太空船般的總部大樓,在閒談間亦討論到中美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競爭。我當時問他,歐美人工智能專材工資超高是街知巷聞的事,中國以相對低廉的工資,透過人力優勢超越美國有何困難?這位朋友因為曾經在中國一家首屈一指的科網公司待過,對此亦有一番見地。他說中國的科技公司當然有這樣做—他估計現時的工資差距約在十倍左右,聘用的人手也自然有相應差距。問題是中國公司的管治模式由上而下,員工經常揣摩上意,以至大量時間消耗在無實際意義的開發上。

這就到我這次想談的問題—中國的發展其實還未能脫離人力密集模式。中國去年總共有154萬個專利申請,為美國的兩倍半有多,數目全世界第一(註1)。但若我們看人均數目,則美國每一百萬人有1800個申請,而中國只有1100個。一個更貼身的例子:常有人以深圳國民生產總值遠遠超越香港來指出前者的優越性,但其實深圳的人均GDP去年仍未及香港六成。

有人會說人多也是種優勢啊?在某一特定時空來說是的,但人會老,今天的優勢可能就是明天的負擔。中國的人均GDP要追上美國還需相當時間,但其人均年齡預測明年就要超越後者了。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15-64歲的人口在2013已經見頂,並以每年數百萬人的速度減少中(註2)。人口老化問題很多國家都要面對,但正如《經濟學人》指出,中國的問題是未富先老(註3)。工作適齡人口減少隨之而來的是撫養比上升,而科研是應對這個問題的關鍵。

科研有著經濟中所謂「公共品」(public good)的特性,成果全民共享的成本甚低。所以即使一個國家的科研效率低,只要人夠多,只靠當中的頂尖人材甚至機緣巧合就總有研發成果,國家的發展亦可以很迅速。反過來說,當國家的工作人口下降,結構性的缺點就會漸漸顯露出來。在工作人口下降的大趨勢下,國家本應拆牆鬆綁以激發活力,現實卻是國家對人民及企業的控制變本加厲。一個沒有自由的國度,又何來創意,何來長遠發展?

註1:https://www.wipo.int/pressroom/en/articles/2019/article_0012.html
註2: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301&sj=2018
註3: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economics/2019/10/31/chinas-median-age-will-soon-overtake-ameri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