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陣本質上就是和理非,民陣活動行完散水是常識,而我相信這亦是絕大多數六月九日出來的市民之預期。如果有人期望有進一步行動,百份百不能亦不應寄望民陣。

那為甚麼還有那麼多聲音對民陣表達不滿?其實大家都明白,問題所在是開宗名義呼召激烈抗爭,出來的人一定少很多。大約人數可以從傘運和魚蛋革命的經驗估算:傘運第一天及旺角初一晚都出現了香港多年來未見過的大規模警民衝突。但那兩天參與人數眾多的一大原因是「救學生」和「撐小販」的道德感召,民眾並不覺得自己在主動挑釁警方。反對《逃犯條例》修定直至現時還沒有出現相類的條件,很難期待有大量市民願意出來和警方衝突。表達不滿的人,某程度上是想民陣行繼續使其動員能力,但就放棄對民眾作出任何和理非的指示。

我覺得這是行不通的。民陣就像一個知名品牌,其價值在於市民對其理念的認同。民陣有市場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市民都是和理非。除非大量市民改變立場,否則民陣放棄和理非的結果只會是民陣失去其召力。

那市民的立場這幾年來有改變嗎?我感覺是有的。會出來遊行的民眾對激烈抗爭的接受程度相較傘運之前高了不少,只是今天還未到足以動員大規模激烈抗爭的地步。

不過即使將來出現大規模激烈抗爭的機會,不幸的是人多並不代表抗爭就會成功,因為失敗的例比比皆是:遠有匈牙利和捷克,近有敘利亞和委內瑞拉。我雖然非常佩服這些國家當時的國民,但如果你問我是否值得?我真的不能給予一個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