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Political Economy

學年將結,facebook上充斥著兩類留言:一年級的同學在高乎受騙,三年級的同學則在為前途惆悵。一時間,彷彿經濟系是吃人黑店、賣豬仔的奸商。適逢和一位舊同學敘舊,席間亦談到香港經濟系畢業生的出路問題:經濟系畢業生在美國十分吃香,為何在香港卻是不如人意呢?
就課程設計來說我們和美國並無分別。但想深一層,無分別可能正是問題所在。
學生趨之若騖的專業,不外乎醫科、法律、會計及商科等。在美國這大多是第二學位,學生本科時很多選讀相對百搭的經濟系。在這制度下,相對理論化的課程問題並不大,甚至在博雅教育的概念下是好事。
在香港,上述的專業通通都是第一學位。這一來有兩個效果:
一, 高質素的學生,很多去了直接相關的各學系。經濟系的畢業生亦因比面對著先天性的訊息傳遞(signaling)問題—你入經濟系而非精算系,想必是你能力不夠高吧?
二, 理論化的課程不合學生所需。當大部份學生預期畢業後真接投身職場,經濟系教授的大量述描模型就顯得不切實際,因為除了少數研究工作,實在沒甚麼職業需要用著經濟模型。或說學生學了如何理性思考,但這對要找工作的學生來大概只能說是奢侈品。
從根本上來說,在大學教育職業學校化下傳統的經濟學課程並不符合香港學生所需,但研究上則需要大量經濟學教研人員。面對職場現實,香港大部份院校的應對方法很直接—把經濟系併入商學院,甚至把金融和經濟合為一系。在中大現行的架構下這不大可能發生。其實中大經濟系金融課程之數目已遠超一般經濟系,總不成經濟系也變成一另所商學院吧?

街知巷聞﹕將軍澳 無街之城

將軍澳以至香港整體規劃的問題並不在於無街,亦不在於千遍一律。正如文末所說,是有人喜歡香港的方便,喜歡連鎖店的效率。真正的問題我認為有二:

一,比較表面的是地產壟斷問題,由政府牽頭,各大地產商和應。地產商作為商業機構,發展模式當然以消費為主。但壟斷主要影響價格,即使打破壟斷也不見得生活會變得多元化。

二,深層的問題是香港的地域流動可能性太低。在歐美要方便,可以住城市,要便宜密度低,可以住郊區。香港現在可是沒有郊區—君沒聽說,現在元朗亦算是市中心麼?

在別的地方,當一個城市用盡可發展空間,一般會考慮擴張或與週邊同城化。紐約市和廣州市都是例子。這一過程會做就新的郊區,居民不會沒有選擇。香港作為一個擁有自己邊境的城市卻不能這樣做:不要說內地不會同意,香港人也不見得樂觀其成。

結果香港就成了困獸鬥—城市在發展的巨輪下變得一元化,在內求變的的卻沒有出路。

Dear students: If you find the assignment question about Rabin (2002) difficult, try reading Rabin and Vayanos (2010). You’re going to get a headache.

各位同學,如果你覺得功課中有關 Rabin (2002) 的題目很難理解,那讀讀 Rabin and Vayanos (2010) 看。頭•痛•欲•裂。

Undergrads actually read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s when they can’t figure out an assignment. Sweet! I should consider making future assignments harder!

原來學生不懂功課會自己去看研究原文。太好了,以後功課都要難一點!

Just took a tally, ECON 4470 cited 43 journal articles, 13 of which were published in the past 10 years. With an average of 3.5 articles per class, it would be no small achievement if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m all!

剛作了個統計,ECON 4470 一共引用了43篇期刊研究,當中有13篇是近十年刊登的。平均每堂有3.5篇研究,若同學們都明白,那其實也頗為了得呢!

Journal of Finance – 16篇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5篇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3篇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2篇
Psychological Science – 2篇
Econometrica – 1篇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篇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 – 1篇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 1篇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 1篇
其他中大tenure會看的期刊 – 10篇

其實大家沒被騙:領匯私有化與經濟理論

林茵:關於領匯,我們是這樣中伏的

很好的文章。每有這樣的情況,我都不禁要想:香港人對經濟理論是一知半解。

自由市場的優點有歷史基礎,但對自由市場的追求卻很大程度上是源於經濟理論。大家都耳熟能詳自由市場能提升效率、「造大個餅」,進而惠及社會各階層。但在實際操作上跟理論的要求大有出入。
一, 提升效率 = 大部份人會受惠。香港有很多人的想法可以歸納為:自由市場 -> 高效率 -> 自然惠及社會各階層。其實這個想法根本無經濟學理論基礎。

「自由市場下有高效率」的基礎是福利經濟學第一基礎理論,「高效率可以惠及所有人」則是福利經濟學第二基礎理論—-對,就是香港最知名經濟學家說沒用的那兩條理論。要注意的是,第二基礎理論並沒有「自然」一詞,反而有「可以」兩字。「可以」代表甚麼呢?就是有辦法惠及所有人,但那辦法不一定會自行實現。說直點,由政府來作資源再分配,也可以是辦法之一。

二, 私有化 = 自由市場。這可是真是天大的錯誤。任何經濟入門課本都會告訴你,若商家壟斷就不算自由市場。雖然相比公營機構,由壟斷者經營還是有可能會得到效率提升,因為壟斷者想將利潤最大化。但剛說過,高效率本身並不代表大部份人會受惠。道理簡單:無競爭壓力,我幹嗎要給你便宜?

領匯的私有化就是創造壟斷遠多於回歸自由市場。成個屋邨商場我嘅,連隔籬邨都係,你唔係到買賣可以去邊?其實大家沒被騙—最起碼,用真金白銀支持領匯上市的五十萬市民並沒有被騙。要賺錢、要賣個好價錢,當然是弄個壟斷者好。領匯年年加租,回報豬籠入水,外國大型基金亦垂青,這不正正代表領匯達成了其成立背後的真正目的嗎?

破窗理論促進就業–街頭實例

畫面右方的人兄一貼街招,左邊的食環署外判清潔工嬸嬸就緊隨著撕。撕完又貼、貼完又撕。人兄沒有怪嬸嬸撕、嬸嬸亦沒有阻止人兄貼。兩個人各安本份有工開。

Parable of the Broken Window in Practice

Right after the man on the right post the yellow flyers, the street sweeper on the left torn them down. That is, before the man post more up on the same spot. Neither tried to stop the other from doing their jobs, and the economy has two more jobs secu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