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Political Economy

在經濟系教一年級數學並不容易,因為文科出身的學生不會無條件接受數學的重要性。上星期有學生問matrix transpose有何用,今個星期就有另一名學生就determinant問同一個問題。我記憶之中,自己在數學系上課時從來都沒有學生會問這樣的問題。
Teaching a first-year mathematics course offered by the economics department is not easy, because students will not unconditionally accept the usefulness of mathematics.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for students with an arts background. I had, for example, received questions doubting the usefulness of matrix transpose and determinant. I have never heard of such questions back when I took similar classes from the mathematics department.

 相中為Kahneman和Thaler,圖片出自edge.org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行為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作為 #中大經濟 首屈一指的行為經濟學家*,我將會一連數篇講解一下Thaler對經濟學的貢獻。
 
問:甚麼是行為經濟學?
答: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放寬經濟學傳統的理性假設,希望從而解釋一些看似難以用傳統經濟學理論解釋的現象。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有很多是參考心理學的發現,所以在好些學校亦稱其作「心理學與經濟學」。
 
問:行為經濟學否定傳統經濟學嗎?
答:行為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支,研究的方法是如出一轍的。行為經濟學和傳統經濟學一樣看重數學模型的建立和統計分析的的運用,分別只在於理論所建基於的假設上。
 
問:Thaler是否「行為經濟學之父」?
答:我會說,Thaler絕不會稱自己為「行為經濟學之父」。行為經濟學有三大泰斗:普林斯頓心理學系的Daniel Kahneman 在2002已獲獎。史丹福大學的Amos Tversky因早逝而無緣獲獎。還有就是Thaler了。沒有Kahneman和Tversky長達三十年的研究,不會有今天的行為經濟學。
 
問:芝加哥學派是否又多了一個諾貝爾獎?
答:Thaler雖然是芝名哥大學的學者,但他隸屬商學院而不是社科院的經濟系,Thaler亦不屬芝加哥學派一員。Thaler就曾憶述芝大經濟系泰斗、諾獎得主貝加(Gary Becker)對別人說,Thaler的研究在他眼中不算經濟學,他留在商學院就好了。
 
問:Thaler是第二名得獎的行為經濟學家嗎?
答:Thaler是第二名以行為經濟學得獎的經濟學家,第一名是Kahneman。但除這二人外,亦有其他行為經濟學家得過諾獎,不過得獎原因並非行為經濟學,例如在2001年以資訊不對稱研究獲獎的George Akerlof和在2013年以實證金融分析獲獎的Robert Shiller都對行為經濟學有重要貢獻。
 
*敝系只有一名行為經濟學家。

在經濟系一年級的數學課中,set是其中一個比較難解釋有何用處的課題,因為本科經濟學課程基本上用不著。我為今年的第一份功課思前想後,最後嘗試用一個統計陷阱來作為例子。
It is not easy to explain what is the use of sets to first-year economics majors since it is rarely used in the undergraduate economics curriculum. I ended up using a statistical paradox in the first assignment.

蔗渣價錢燒鵝味道

#中大經濟 雖然無一個固定嘅trading lab(金融交易實驗室),但係為咗畀同學一個理想嘅學習環境,學系嘅會議室聽日早上會化身成一個臨時嘅trading lab,屆時將有Bloomberg嘅代表講解Bloomberg terminal嘅使用方法。一年級嘅同學必須出席,高年班亦可以參加。
A make-shift trading lab in the Department’s conference room.

日期:9月29日
時間:9:30-11:15am
地點:SB LT2 (廣東話)ELB 918 (英文)

 

我在某間大型保險公司選購定期人壽保險時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增加保額的邊際差價原來可以時上時落,最高和最低相差超過一倍。最特別是買300萬保額竟然比買250萬便宜!

如果這現象背後是有著精算的考慮,那會是因為300萬的人有著過人之處?還是受到某些政策的影響?

While I am shopping for term life insurance I have discovered that pricing can be non-monotonic. In the case illustrated below, the price of getting 3 million coverage is actually lower than that of 2.5 million. What is the actuarial logic behind this phenomenon?

由於颶風哈維造成大量破壞,市場認為美國聯邦政府會較預期早耗盡國庫,導致美國國債短期息率飆升,並出現罕見的 U型息率曲線。

事實上,美國債息自兩年前開始就一直上升。從下圖可見,現時的短期息率和兩年前同期相比高了超過一厘。息口上升只限十年以內國債,也許是市場對現屆政府的穩定感到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