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been messing around with Windows API’s these few days–a good learning experience.
Category Archives: General
「講哂」一例
【明報專訊】
問到胡錦濤的說話是否要親政府陣營取得大多數議席,不要讓梁家傑拿到100張選委提名票,陳永棋指出,梁家傑能否得到100張提名不是一個問題,因為他拿不到,代表他民望不夠高,即使他拿到,亦不等於大部分香港人支持他。
Ulrike Malmendier
So there was this article on Ulrike Malmendier,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Berkeley’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she actually just “switched side” from Stanford this semester. Since I do go to seminars and read papers, I can testify to Malmendier’s brilliance. Now the chance that I can reach the same level of achievement is understandably slim; consequently, as a maximizing agent I should not be aiming that level of achievement. What I do need to check out is whether speed is my comparative advantage.
Going Bilingual 雙語化
陳水扁:個人去留不足道
陳水扁昨日中午透過總統府公共事務室發出手機短訊聲明稱,「…總統並表示,他個人的去留微不足道,對於各方的意見也都會傾聽」。
漫畫更新
《神兵3.5》越來越不像話,幾乎到了不知所謂的地步。相反《神兵前傳5》卻是出類拔萃,是港漫難得一見的佳作。讀者也是看得見的,《神前4》和《神前5》口碑銷量均是一流。後繼的《神兵玄奇F》正在大賣廣告。劇情細節當然無從得知 ,但那個「F」字總給我點《Final Fantasy》的感覺。
談拔尖
神童跳班被拒 澳洲當局涉歧視 2006年10月27日
【明報專訊】澳洲一名12歲天才女童要求跳班升讀被拒,其母於是控告昆士蘭省教育部門歧視,最終獲得勝訴,女童現正計劃14歲時入大學讀醫科。
住在布里斯班的馬拉克斯策巴里亞智商達147(常人是100)。她9歲讀小六時,原打算翌年跳班升讀中二,可是教育部以有礙其人際關發展為由不准跳級,只答應為她度身設計課程。
女童母親投訴教育政策錯誤,強迫天才女兒念普通課程,令她覺得沉悶,對她不公平。母親說:「這是她的需要,必須顧及其人權!」案件去年開始審理,反歧視法院今年4月裁定教育部並無歧視,但10月初最高法院判女童得直,要求反歧視法院重審。
在澳洲,華裔數學天才陶哲軒便幸運得多,他容許跳級,17歲就取得學士學位,21歲博士畢業,24歲便當上美國加州大學教授。陶哲軒的父親支持家長為天才子女爭取權益,但卻叮囑說:「一些專家認為加快受教育適用於天才兒童,但我認為應因人而異設計課程,這才對孩子有益。」
德新社/信使郵報
我從很久以前開始就覺得香港的教育系統拔尖效率極低。九年免費「愉快」教育的代價是制度僵化–跳級不用說,分門別類因材施教也是難得很(中六的優先取錄計劃是難得的改進,暫且按下不表)。 政府大概是拒絕承認要拔尖就有標籤這事實。其實學生的成就本來就是有高低之分,扮看不見不好,硬性規定不許分出高下更是愚不可及。教育制度的一大作用是為社會提供每個學生能力的指標,以求人力資源得到最佳的運用。有才華的人對社會用處較大,得到包括標籤在內的較高報酬是自然不過的事。更甚的是,當工作成果極之取決於材華時,材華只要高少許回報就可以高很多,這是所謂「贏家通吃」的現象。 材華不及人家並不代表一人個就只能妄自菲薄。一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永遠強中自有強中手,二來更重要的是所有經濟學的入門課都一定會教比較優勢定律–各展所長對所有人都有好處。
從根本上來說,這是政府微調教育出問題的又一例。不管一些教育界人仕怎樣辯駁,教育和其他行業一樣受用于競爭。中六優先取錄計劃就是一例,是外國大學來的競爭逼使香港的大學放棄從前被動的作法。計劃其實是在走回頭路–曾幾何時政府還未微調教育中大就是這樣做。另一例是炒得熱烘的陳易希。不論陳易希本人是否值得科大破格取錄,科大願意這樣做就已經是一個突破。盼望政府能有自知之明,減小干預才是香港教育之福。
瑪麗嘉兒演唱會流產
【明報專訊】外國歌手演唱會愈來愈難做﹖連天后級Mariah Carey的號召力都不能吸引觀眾入場﹖一向都以主辦外國歌星的香港演唱會主辦單位WOLFMAN JACK老闆樂仕透露,外國歌手演唱會在香港的確是愈來愈難做,尤其是當香港人普遍英語水準低落,市民對外國Show的興趣更大減,但有些外國歌手依然有號召力,讓樂迷願意買飛的。
外國歌手演唱會難做
但今次Mariah Carey演不成他卻絕不意外,樂仕以專業眼光來看,在添馬艦舉行演唱會不是一個上佳場地,因為既要擔心天氣又要重新搭台等製作支出,製作費比在會展還要高,同時今次的宣傳也不足,市民印象不深,對買飛有影響,再加上近年Mariah Carey轉了歌路改唱Hip Hop亦成為致命傷,因為過往喜歡她的樂迷已是中年,怎會愛她唱Hip Hop﹖她把以往樂迷拋棄了。
樂仕承認Mariah Carey經理人曾與他接觸,不過最後他有感於對方同時接觸另一家機構,免得造成不良競爭故放棄。
記者﹕魏幼芳
我認為問題既不出於香港的英文水平,亦不關乎瑪麗嘉兒改變了唱風。看看日本就知道了–日本的英語水平比香港更低,瑪麗嘉兒的演唱會卻開了六場。而瑪麗嘉兒改唱Hip Hop更是其翻身的主因,證明其新歌迷的人數足以彌補舊歌迷的流失。問題應有四:
一,文化接軌程度較低。日本英語水平雖不及香港,歷史使然其文化和美國接軌的程度卻高很多。相比日本,香港喜歡以至知道瑪麗嘉兒的人實在不多。
二,人口少。即使受眾比例不高,人口夠多的話要湊夠人開一場演唱會還是可行的。在一個七百萬人的城市要開一場萬人的演唱會,每七百名居民中必須最少有一人願去。這要求大概太高了。
三, 貴。其實並不是真的很貴,不過主辦單位是高估了需求。香港知道瑪麗嘉兒的人偏重是高中階層,一等票再貴銷情還是廷理想。但高中階層人口有限,演唱會要成功中下階層的參于不可或缺。對於一個不太熟悉的美國女歌手的演唱會,中下階層對$388的企位、$688以上的座位會有多熱衷?大家不難想像得到。
四,宣傳不足。宣傳不單是要讓香港現有的瑪麗嘉兒歌迷得知演唱會的舉行,更有補救以上不足的作用:瑪麗嘉兒的演唱會作為美國文化的表現、國內的歌迷、…宣傳可做的不知凡幾,香港主辦單位卻不懂把握,連最基本在本地歌迷間的工作也做不好。
歸根究底, 香港主辦單位還是要負上最大責任。幸好這次是市場運作,主辦單位的錯誤抉擇其自身承擔–想起政府那個貼了一億的「維港巨星匯」,不其然為當時的香港納稅人高呼不值。
The 25 Worst Tech Products of All Time
WordPress 2.0
Just upgraded. Another sutle upgrade is my customized flickr badge, which is now randomized through 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