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期待以久的房間裝修終於完成了!太累了,只能簡單說明:
-為甚麼?
1.原來的牆身有一大片不同色的地方,很難看(見施工照片一);
2. 不夠地方放東西。
-幹了甚麼?
1.為房間重新上油,顏色是’cottage white’;
2.安裝了新的牆架;
3.收拾了一番。
施工照片
larger version
-還差甚麼?
更換較大的光管。其實本來一切俱備,怎知買回來的光管座竟然不動,現在要等拿回去換另一個。
嘿嘿,期待以久的房間裝修終於完成了!太累了,只能簡單說明:
-為甚麼?
1.原來的牆身有一大片不同色的地方,很難看(見施工照片一);
2. 不夠地方放東西。
-幹了甚麼?
1.為房間重新上油,顏色是’cottage white’;
2.安裝了新的牆架;
3.收拾了一番。
施工照片
larger version
-還差甚麼?
更換較大的光管。其實本來一切俱備,怎知買回來的光管座竟然不動,現在要等拿回去換另一個。
為David,Mavis和Jakin一家旅途平安祈禱。
貼了一堆以往寫的經濟/政治文章,有興趣的可按categories–>political economy看看。 (好名不怕抄嘛!)
economists.com.hk down佐,無地方浦。 :(
我弟弟做了Second Prefect!恭喜恭喜!不過我懷疑和DT有關,怎可能這麼巧的… :?
—-
不能一錯再錯!
這幾天雖然忙得不可開交,但今天做了一件我想做很久,很有意義的事–給我的助養女兒寄聖誕卡。
我助養了她多久了?好像快八個月了,這是我頭一會寄信給她。她叫Khukan Munkhsaikhan,五歲,是個蒙古女孩,很可愛。孩子是宣明會安排,事前沒得揀,但這亦是我選擇香港宣明會助養計劃的原因。我相信孩子們應有平等機會成為助養兒童。
跟據宣明會的指引,給孩子的禮物最好不太貴重,沒有宗教及政治色彩的。猜我揀了甚麼?答案是蝴蝶貼紙。翩翩起舞在花間的蝴蝶沒有人不喜歡吧!想多一點,對蒙古的小朋友來說,蝴蝶貼紙會否已是難得的貴重禮物呢?看得到這個留言的您,有否察覺自己其實已很幸福?
在此又賣多個廣告:宣明會助養兒童計劃。每月只需二百港元,您就可以改善一個貧窮國家孩子的生活!(別以為我很有錢,我可是特意去做兼職來支付這筆支出的!)
「天父,我向你獻上敬拜和讚美,因為你是信實的神,你向愛你、守你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直到萬代。」(申7:9)
「主,我讚美你,因『你的慈愛上及諸天,你的信實達到穹蒼」(詩篇 36:5)
有一位弟兄周納,他在康奈爾認識、接受、最後獻身全職事奉這一位信實的 神。他寫了一首歌,歌詞源自腓立比書4:4-7。
應當一無掛慮
應當一無掛慮
凡事籍著禱告、祈求、感謝
將你所要的告訴 神
應當一無掛慮
凡事籍著禱告、祈求、感謝
將你所要的告訴 神
神必賜出人意外的平安
必在基督耶穌裏
保守你的心懷意念
你要常常喜樂,我再說你要喜樂!
您們心裏有沒有甚麼掛慮呢?若有的話,請細想這首歌–腓立比書4:4-7的話,將掛慮交給神。
謹此為有需要的弟兄姊妹禱告。
高考將至,論壇討論熱切,不可多得。價格分歧乃熱門話題,若同學對其了解不足則危乎!期盼此文能有助大家研究,吾之萬幸矣。
好,文謅謅完,說回正題。
價格分歧,是指同樣貨品,對不同需求取不同之價。一般而言,賣家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榨取比單一定價更多的消費者盈餘。價格分歧有三大本質條件:貨品相同,成本相同及價格安排不同。這三大本質條件加上不易轉售這一外在條件,是價格分歧的四個必然要素。在此,先說價格分歧三等之分:
第三度價格分歧
為甚麼我要選擇先說第三度價格分歧呢?這是因為第三度價格分歧可說是定義最清晰的,沒多大爭拗。在第三度價格分歧,賣家把不同需求的顧客分開,為其定出不同價格,這做法又稱市場分割(market segmentation)。賣家為每組顧客所定之價,是以邊際收入等如邊際成本來決定。因成本相同才算價格分歧,賣家從各組顧客所得的邊際收入會是相同。第三度價格分歧經濟解釋及一般課本都有詳細談及,我就不在此贅述了。
第一度價格分歧
第一度價格分歧又稱無瑕價格分歧,簡而言之,每一單位的貨品賣家會取價等同顧客對該單位的用值。賣家這樣做是會把顧客盈餘全部榨取。第一度價格分歧是否「完美版」的第三度價格分歧呢?這樣說有點太簡單。市場需求是由水平相加個體需求曲線而得出。若顧客在不同價錢有不同的需求量,則賣家不單是在「歧視」不同的顧客,亦同時在「歧視」同一顧客不同的需求量。這第二點重要,因為這正正是第二度價格分歧的重點所在。
第二度價格分歧
第二度價格分歧是多部收費(multi-part pricing)。把第二度價格分歧放在最後,是因為它是最不易弄清,亦最有爭議性。第二度價格分歧是對同一顧客不同階段的需求量定出不同的價。張老在卷二的定義不錯,但他用的例子不太好,加進了第三度價格分歧的特性,容易誤導。我這裏用的例子是電費:頭一百度每度收五毫,接著的一百度收四毫,之後的一律收三毫。這種收費模式叫階梯收費。注意這裏賣家並不是在分割市場,而是在「歧視」同一顧客不同的需求量。第二度價格分歧是不須分割市場的。現在亦可看出我為甚麼說第一度價格分歧不是無瑕的第三度價格分歧那麼簡單—它其實同時是無瑕的第二度和第三度價格分歧。
但爭議來了,不同顧客面對的不是同一定價模式麼,這怎會是價格分歧呢?的確,不少在這裏留言的同學都說一定不是(例如說,「任何人都可以用多些電以『享用』那些較便宜的電」)。這是不對的,是犯了量的問題。價格分歧是必須用其直接表達量來算判斷。以電費這例子來說,一個先前已買了一百度電的顧客,和一個新來的顧客,要買的是同一度電,而不是某一用電量套裝。舊顧客為這度電所須付之價較低,是價格分歧了。再提一例子,是同學們討論過的東鐵第二程折扣優惠。同一車程,第二程乘客所付之價較低,也是價格分歧。
在此必須強調,我所提的例子作為價格分歧要成立,必須符合價格分歧的三大條件:貨品相同,成本相同,價格安排不同。這次算是談了點價格安排,但首兩個條件是缺一不可。所以,只要成本不同,階梯式電費不是價格分歧;貨品不同,
第二程折扣優惠也不是價格分歧。但這首二大條件怎判斷?這要待下會分解了。
葉嘉安教授十月十三日在明報撰文,力言拿本港大學教員薪酬來和歐美同行直接比較並不公平。葉教授認為,「雖然從國際的工資來看,本港大學普通教員的工資較歐美同行為高,但相對工資水平與實際生活質量卻並非如此」。但統計資料卻和葉教授所言有出入。
跟據世界銀行的國際比較計劃(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統計,二十多年來香港與歐美的物價的確大幅收窄。二零零一年的資料顯示美港兩地的購買力等值(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兌換率幾近和貨幣兌換率一樣。這代表美港兩地的物價十分接近。但教員薪酬呢?美國一名助理教授的年薪約三十多萬港元,教授則平均有六十多萬。香港比較起來似乎就薪優得多:港大網頁上的兩個助理教授空缺年薪都超過五十萬,教授空缺年薪更達九十萬至一百萬。
也許有人會問,會否是香港的薪酬普遍較高呢?答案是剛好相反–經購買力等值調整後的人均國民收入美國比香港高三成四。換言之,加進工資水平與實際生活質量等考量後,本港大學教員和美國同行的薪酬差距並沒有減少,反而是更明顯了。
雖然本人也不同意政府大幅削減高等教育經費,但本港大學教員薪酬偏高是事實。在現今政府的財政危機下,大學教員對減薪的異議是否真的站得往腳?往日政策有誤,又是否代表今天不能作出矯正呢?
資料來源:
–World Bank
–http://www.coe.uga.edu/salarysurvey/ss20022003/reports.html
我不喜歡說人家易被誤導,一來沒證據,二來不知自己為甚麼會比別人好,三來和經濟學原則不符。說人家被誤導即是說他們的行為並不是對他們最有利,亦暗示了自己比人家本身更清楚其的需要。不一定錯,但我自己不會輕言,尤其是在評論社會的時候。
傳媒應持平,應讓不同聲音都有機會被聲見,這錯不了。但是要求傳媒界持平表達不同聲音和要求單一傳媒這樣做是兩碼子事。若要求每個傳媒都要有齊左中右所有派別的觀點就未免太過份,亦不切實際。這樣做其實不是持平,而是壓制較激進的意見。不管我們喜歡與否,傳媒是可以有其立場,即使是激進的。而「客觀」和「事實」由誰定?說市民易被影響,那他們是不可靠了,那是您來,還是我來?社會問題可以客觀討論,客觀分析,但不會有絕對的客觀結論。最重要是傳媒界能容得下不同聲音,有頭條生果,亦有大公文匯,這已是一種平均了。
價格分歧的先決條件是貨品要相同。雖然這點不易辨別,但我想開topic的那位網友既是問會員制是否是價格分歧,我想已是假設服務是相同的吧。
我的看法是,價格分歧的重點並不在於賣家是否真的(literally) 限制的不同顧客選擇,而是它是否在針對不同的需求曲線而定出不同的收費。大家想一想,後者應是價格分歧的共通點,張老在經濟解釋也有這樣的說法。這裏的重點,是不單賣家限制顧客選擇是價格分歧,賣家刻意用價格安排來令顧客自動分離(self-sorting)也是。這樣,戲票是價格分歧,目的是吸引看戲量低的顧客(可以以戲/星期來量)。日子呢,只要不是peak-load的日子,那一天都差不多(當然,選星期二是應有原因的)。這其實是一種階梯收費模式,算第二度價格分歧。
說回會員制,我覺得有可能是價格分歧的原因,是因為不同的會藉,目的可能就是想令顧客自動分離,以榨取消費盈餘。這題目張老其實也有談及,見卷二p.264-265。當然,這只是可能,不是價格分歧的可能性亦很大。
HMV裏有隻CD賣成$200蚊
放左成年都未賣出去
咁係咪即係Qs>Qd?
首先,CD還在架上是事實,光看著電腦說市場一定會清散不是讀實證經濟學應有的態度。要解釋為甚麼架上的CD會放上一整年而又不減價,我們要看局限。
一般來說,我們的供求圖表是沒有加入時間。但時間是很重要的,一日賣十隻CD和一年賣十隻已很不同了。所以,這一款CD的均衡交易量可能是一年一隻(甚至更少),但均衡卻是成立的–這是第一點。
但單是這一點並不足夠。我們會問,為甚麼要把CD放在架上一年,而不是有人買的時候才放上去呢?這問題好像問得很傻,卻是重點所在。資訊費用的存在是一個合理解釋。平均是一年賣一隻,但是這一隻會在一年中的那一天賣出卻不易得知,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是機會成本–若不放這一年只賣得出一隻的CD,有甚麼選擇呢?在這例子中應該沒有,不然HMW不會不用。架上的空間有價,因為放得一隻 CD就放不了第二隻。HMV該是全港最大的連鎖影音店,店鋪的空間多,更有利可圖的CD必定老早就在架上了。餘下來不大當眼的地方,放上這些一年可能只賣得一兩隻的CD也不出奇。換上是較細的店子,就很大可能不會有這一隻CD了。
綜合這三點,那CD為何放在架上一年就可以理解了。